東京馬拉松後感 Ching 13年間的進步 
慢跑疾走

東京馬拉松後感 Ching 13年間的進步 

在香港,許多跑手心中最渴望參加的比賽,除了波士頓馬拉松,就是東京馬拉松。東馬的氣氛、組織規劃和賽道設計相信是數一數二的。今年我超幸運,終於第二次中獎,尤其是我本身的抽獎運氣一向都麻麻之下更難得。

上一次參加東京馬拉松(Tokyo Marathon)已經是2012年

上一次參加東京馬拉松(Tokyo Marathon)已經是2012年,自從完成當屆比賽後,除了疫情的原因,我每年都會報名,最終等了整整13年才再次中獎。根據大會的統計,東京馬拉松的中獎率約為8至9%,這樣的結果也算合理。另外,當時東京馬拉松還未成為七大馬拉松賽事,這次對我來說特別重要,因為是我第一次參加 Major 比賽。

2012年東馬受傷患困擾

回想2012年參加東京馬拉松的經歷,那時是我第四個馬拉松,也是第一次在海外比賽,甚至是第一次到日本旅遊,整個過程對我來說都非常新鮮,心情也很緊張。年輕的我訓練比較隨意,土法煉鋼式盲目追求里數,比賽前兩星期剛跑完渣馬,還做了兩次20公里以上的長課。結果在出發前左膝、前脛骨開始出現問題,甚至走路都感到疼痛,最後幾天得靠止痛藥應急。幸運的是,我還是完成了比賽,但明顯因為經驗不足,沒有做好減量,所以成績也不算特別好,而且過程都好痛苦,比賽過程中亦都需要服用止痛藥。

今年我重新回到跑班「Weak Ends Here」,多謝M教及每一位師兄師姐

年紀大了 狀態更穩定

時隔13年重返東京馬拉松,我的心態多了一份成熟。今年我重新回到跑班「Weak Ends Here」,多謝M教及每一位師兄師姐,訓練更加系統化,體能和速度都有提升。我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掌握得更好,知道如何分配體力。雖然年紀大了,但狀態更穩定,最後兩星期的減量至50公里以下,是平時不足一半,雖然腳還有點痛,但整體感覺非常好。此外,我在12月我已經成功 PB,完成了Sub 3:30,對成績的壓力也小了很多。雖然我開跑前的目標是 PB,但更想好好享受這次難得的比賽機會。

今次東京馬拉松另一個特別之處,就是好朋友 Dick 先生都成功中獎,終於可以再一次並肩作戰。話說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正正是與他一起,當時賽後我們互相承諾,將來會再去東京一起跑多一次,命運的安排沒有令我失望,今年終於總算實踐承諾。順帶一提,Dick先生已經是第三次抽中東馬,而且抽獎次數比我還要少,我對他唯一comment 就是:好人有好報。

說回東馬比賽,前半段我保持每公里 4:45-4:50 的配速,感覺非常好。即使跑了接近 20 公里,狀態依然充沛

陽光加速心跳 只能減速

說回東馬比賽,前半段我保持每公里 4:45-4:50 的配速,感覺非常好。即使跑了接近 20 公里,狀態依然充沛,心想今天的狀態大勇,或許能再 PB。但半馬之後,陽光一出,狀態大幅下滑,心跳明顯提高,調高了 5 至 10 下。我的唯一選擇就是減慢配速,希望能穩定心跳,等到比賽後段重新發力。然而,跑了兩三公里後發現效果不大,疲倦感逐漸增強,只能再減速。

享受FaceTime老婆仔女

享受FaceTime老婆仔女

到了 30 公里,情況仍然沒有改善,甚至有點拉牛上樹的感覺。雖然時間上仍有機會 PB,但天氣似乎越來越熱,保持原來的配速變得艱難,腳步也非常沉重。經驗告訴我,自己已經撞牆,如果繼續硬撐,最後幾公里可能會無法完成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做了一個決定,拿出手機與身在香港的老婆仔女FaceTime,分享最後 10 公里的旅程,感受東京馬拉松的氣氛。這麼難得的機會,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再有,與其硬撐著痛苦完成,不如與家人好好享受比賽,慢下 20-30 秒的配速,確保能穩定維持,並細心觀察沿途的每一個精彩瞬間。

與其硬撐著痛苦完成,不如與家人好好享受比賽,慢下 20-30 秒的配速

無憾完走東京馬拉松

最終的結果是 3:35,雖然未能達到目標,但這已經是我人生中第二快的成績,比 13 年前東馬的 3:45 更好,更重要的是比賽的回憶,而且過程中都盡了全力,總算無憾。

今年賽季成績
  • 台北馬拉松:3:29:18
  • 香港渣打馬拉松:3:42:23
  • 東京馬拉松:3:35:28